(1)工程机械:1-2月工程机械各品种内外销均维持较好增长,预计 3 月挖机内销增长 20-30%,内需继续超预期,驱动因素来自矿山、农村、水利、市政设施建设工程、风电、地产局部回暖、更新需求等,国内海外共振,看好板块性行情。(2)人形机器人:
进一步明确Optimus量产预期,与产业链进展节奏相匹配;家电龙头美的、海尔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行业产业化趋势明确。
等巨头企业入局,有望从云计算、大模型等维度赋能行业发展,加速具身智能应用,并让产业链分工更为明晰。
人形机器人:特斯拉产业链关注度提升,腾讯、英伟达等巨头入局有望进一步加速行业发展。本周特斯拉进一步明确2025-2026年Optimus量产预期,与产业链进展节奏相匹配。同时,我们也关注到家电龙头美的、海尔等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进一步探索终端应用落地。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处于爆发式增长的量产元年,来自于主机厂的量产推进、新品发布、大模型更新等催化不断,产业链积极地推进零部件性能升级和成本降低,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愈发明朗。同时,以腾讯、英伟达等巨头为代表的企业,有望从云计算、大模型等维度赋能机器人行业发展,进一步加速具身智能应用,并让产业链分工更为明晰。
顺周期:(1)工程机械,1-2月工程机械各品种内外销均维持较好增长,预计 3 月挖机内销增长 20-30%,内需继续超预期。(2)注塑机:1-2月头部企业订单呈现较好增速,景气度延续的观点得到印证,进入3月,国内需求有望持续环比向上,同时看好全球制造业产能再分布对于注塑机的持续需求。(3)工业母机:产能利用率有望改善,关注业绩展望不错或者海外拓展顺利的企业。(4)春节复工后液氧价格率先大幅反弹走出底部,基本达到去年同期水平,液氮、液氩价格整体上环比持续提升,与去年同期相比仍有收敛空间,零售液体价格后续超预期表现值得期待。
董事长建议回购10-20亿元用于员工持股,回购金额为历年年均水平的 2 倍,彰显公司未来的发展信心。
1-2 月工程机械内外销均维持较好增长,预计 3 月挖机内销增长 20-30%。2025年1-2月挖机内销同比+51%,出口同比+7%;装载机内销同比+26%,出口+8%;平地机内销同比+40%,出口同比+21%;压路机内销同比+40%,出口同比+32%;汽车吊内销同比-13%;出口同比+5%;叉车内销同比+6%,出口同比+14%,其中汽车吊内销下滑 13%,我们预计中大吨位表现更好,预计起重机内销收入维持较好增长。3月核心零部件公司挖机油缸、泵阀排产维持高增长,预计 3 月挖机销量增速20-30%,继续超预期。看好国内市场周期回升:(1)从周期位置角度分析,国内市场经历4 年下滑,基数压力大大缓解,预计即将见底回升。核心产品中大挖、汽车起重机2024年国内销量相比上一轮高点下跌幅度达到70-80%。(2)从短期新增投资角度来看,2024 年下半年开始资金到位、基建投资、开工小时数均向好,2025年多区域多种类型需求向好,包括化债地区项目开工、水利农村、新疆煤矿、东部市政、广东地产等。(3)从中长期更新换代角度来看,更新换代需求为周期上行提供持续性,新一轮更新换代周期开始,且近几年二手机出海数量大幅提升,另外设备更新换代政策有望加速国二及以下老旧机型淘汰,国内更新换代需求向上的确定性增强。海外市场仍维持15%左右的增速预判,密切关注国内复苏节奏,不排除2025年国内增速超越海外。头部公司利润率继续提升,Q1业绩值得期待。
3月26日-28日SEMICON展会各家企业将展出新产品,有望带动行业关注度提升。下游招标层面,SMIC成熟、先进产线预计对国产设备招标都将有明显提升,另外预计SMIC将扩产后道封装产能,带动设备需求向上。国产替代层面,我们预计后续海外制裁仍有升级可能,短期重点关注相关下游客户国产化率快速提升的投资机会。行业景气度方面,预计 2025 年国内先进产线扩产仍将保持较高水平,成熟产线扩产有所恢复,总体资本开支仍有所增长。国产替代方面,外部制裁不断收紧的背景下,国产设备加速验证,我们判断未来设备国产化率将实现快速提升,头部设备企业 2025 年订单有望实现 20-30%以上增长,板块整体基本面向好。另外,后道设备下游需求有所复苏,相关企业积极推出SOC新品。
2025年iPhone17有望进一步深化AI系统应用,并结合更多硬件端升级来进行配合,同时苹果公司有望进一步推动产线自动化改造升级,整体而言全年3C设备需求值得期待。2026-2027年折叠屏手机、智能眼镜等有望发布,行业景气度有望进一步向上。当前各3C设备公司订单展望逐渐明朗,行业将逐步切换为2025年估值。同时,我们也关注到部分公司凭借其在3C领域的精密制造优势和大客户项目经验,积极切入人形机器人领域,探索新的增长空间。
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深海科技”被首次提及,对其描述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本周市场对于其关注度明显提升,从上市公司业务层面来看,我们建议关注海上油服板块相关标的以及水下开采零部件标的,其中包括:中集集团、中海油服、迪威尔、纽威股份。对于传统油服设备板块,从后续催化来看,经济性及环保性为美国页岩油、页岩气开采公司的主要关注点,并且美国新总统上任后对于传统能源持相对积极态度,未来新型压裂装备渗透率有望加速上行,杰瑞股份北美部分订单落地,看好渗透率提升所带来的业绩弹性。
根据发改委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12月底,各地累计开工更新电梯3.3万台,其中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2.9万台,已完成投资额32.68亿元;同时,进入2025年,部分省份推出2025年电梯设备更新方案,预计电梯更新补贴仍将持续。从宏观层面来看,2025年住建部将指导各地完善组织实施机制,加强资金统筹,扎实推进住宅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工作。从公司层面来看,电梯企业现金流较好且账面现金充足,重点公司分红有较高吸引力。
中船集团重组从中长期来看,将显著提升船企的竞争地位和市场话语权,有助于竞争格局改善,使其在接单方面更具有议价权,有望充分享受行业周期上行的红利;同时订单排产的优化也有助于内部效率提升,有望释放更大的业绩弹性。船舶更新换代大周期开启,更新替换+环保政策升级是核心驱动力,行业有望上行至2030年左右保持高景气,目前中国船企报表质量已逐步改善,看好船舶产业趋势。但与此同时美国船舶法案等变量对于行业格局的潜在影响也值得关注。
2023-2024年铁路投资持续向好,轨交设备行业利好的方向从全产业链聚焦到轨交车辆相关,使得整车及核心零部件、信号系统等环节受益。2025年1-2月,全国铁路投资完成额685亿元,在较高基数下实现5.06%的增长,景气度延续高位。设备更新政策下,动车组高级修与机车链条确定性最高。
光伏设备企业核心看下游产能扩张以及技术迭代,短期来看国内新增扩产需求仍然十分有限;海外市场方面,客户正在推进光伏一体化产能建设,更加关注设备自动化、智能化,头部设备企业有望受益。从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来看,预计高效产能仍将是发展重点,高功率的BC、HJT等组件产品渗透率有望逐步提升,结构性扩产需求或将逐步释放,利好在新技术领域率先布局的设备厂商。
宁德时代于2025年2月11日晚宣布,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并在港主板挂牌上市的申请,预计筹资至少50亿美元。2025年1月底,先导智能筹划赴港上市。2024年9月以来,国内头部电池厂稼动率有所提升,头部几家电池厂2025年招标量有望大幅增长(2024年低基数),但二三线电池厂目前稼动率仍较低、且盈利情况不佳,预计2025年电池厂招标情况将显著分化。2025年以来,头部锂电设备公司订单来看,海外订单仍在持续,国内有向好迹象。
新技术方面,复合集流体行业已走到最后的路试阶段,产业链进展值得期待;大圆柱电池在3年沉寂后有望开始扩产;在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欧阳明高院士指出,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匹配高镍三元正极和硅碳负极的技术路径已成为主流方向,固态电池技术路线有望日渐清晰。
煤炭机械2024年行业订单存在一定压力,整体呈现前低后修复的趋势,2025年订单表现仍需观察。其他矿种设备:下游有色资源价格上涨明显,带动部分耗材类产品有向上预期,且在出海端一带一路国家对于中国设备接受程度逐步提升;本周部分矿山机械公司业绩发布,2024年普遍表现弱于2023年,对于后续需求变化趋势建议持续跟踪;近期市场关注身智能在矿山行业的应用对矿山开采安全的促进。
近期,阿里巴巴在2025财年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集团CEO吴泳铭表示未来三年集团在云和AI的基础设施投入预计将超越过去十年的总和。AI &云计算的发展高度依赖强大数据中心作为支撑,阿里作为行业龙头,高Capex将直接带动上游数据中心建设需求扩张,包括新数据中心建设以及现有数据中心升级改造。在AI、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全球数据中心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进入了高速增长的阶段。在这个关键领域中,温控系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看好工业温控设备领域中平台化、跨行业布局的优质标的。
(1)家电龙头美的、海尔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积极布局。①美的:本周美的集团研发的人形机器人首次曝光,视频中机器人可以完成递水、跳舞等动作。美的机器人主要分两大块,一块是家电机器人化,在家电产品中融入AI、机器人的技术;另一块聚焦人形机器人的整机开发,同时深挖应用场景,探索在B端的落地场景。②海尔:3月20日,海尔家庭机器人与星动纪元在上海举行了战略签约仪式。此次合作标志着AI智慧家庭与服务机器人的深度融合,双方将携手共同推出基于智慧家庭场景的服务机器人,加速AI智慧家庭生态创新发展。
(2)特斯拉进一步明确量产预期,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趋势明朗。北京时间3月21日,特斯拉召开全员大会,马斯克表示Optimus将于今年投入生产。特斯拉今年目标生产5000台Optimus,且已订购的零部件足够支撑今年生产10000-12000台,2026年目标生产50000台Optimus,并将于2026年下半年对特斯拉以外的市场开放。马斯克认为,Optimus将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产品,甚至可能比其他任何产品规模大10倍。未来特斯拉一年有望生产数以千万计的机器人,甚至达到一年一亿台。
(3)腾讯、英伟达入局有望进一步加速机器人行业发展。①腾讯: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业绩会上表示,去年腾讯机器人实验室Robotics X调整了研究方向,主攻腾讯擅长的云、大数据等;他表示,腾讯希望成为所有机器人厂商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取而代之做硬件。②英伟达:在2025年GTC大会上,英伟达推出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等技术,以加速机器人开发。英伟达宣布将开源NVIDIA Isaac GR00T N1,该模型被描述为“全球首个开放、完全可定制的通用人形推理和技能基础模型”。
我们的观点:本周市场对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关注度提升,特斯拉进一步明确2025-2026年Optimus量产预期,与产业链进展节奏相匹配。同时,我们也关注到家电龙头美的、海尔等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进一步探索终端应用落地。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处于爆发式增长的量产元年,来自于主机厂的量产推进、新品发布、大模型更新等催化不断,产业链积极推进零部件性能升级和成本降低,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愈发明朗。同时,以腾讯、英伟达等巨头为代表的企业,有望从云计算、大模型等维度赋能机器人行业发展,进一步加速具身智能应用,并让产业链分工更为明晰。
①内资厂商需求情况:从1-2月总体情况来看,内资头部工控厂商需求同比有较好增长。②外资厂商销售额情况:根据MIR睿工业,在国内市场,松下1月伺服销售额1.34亿元,同比增长2%,得益于公司推出了一些新产品增销售额;ABB 1月变频器销售额4.2亿元,同比下滑13%;安川1月变频销售额6000万元,同比下滑8%,伺服销售额1.5亿元,同比下滑9%,主要受到春节影响。
1-2月头部企业订单呈现较好增速,景气度延续的观点得到印证,进入3月,国内需求有望持续环比向上,同时看好全球制造业产能再分布对于注塑机的持续需求。国内看格局,行业仍处景气区间,龙头厂商市占率持续提升;海外看趋势,注塑机海外需求有望持续5年以上,龙头企业沿“出口→本地服务→海外生产→技术整合”路径,全球化布局逐步深化。
工业气体被喻为工业的“血液”,市场规模稳步提升,拆解气体外包行业规模增长来源:1)下游冶金、石化顺周期,新兴行业层出不穷,提供最底层Beta;2)外包渗透率的提升,贡献行业叠加的Beta。盈利模式方面,管道气提供项目托底,零售气贡献盈利弹性。据卓创资讯数据,截至2025年3月20日,液氧均价427元/吨,环比+0.7%,同比-1.84%;液氮均价412元/吨,环比-0.2%,同比-10.4%;液氩均价532元/吨,环比+4.72%,同比-54.35%。氦气均价96.79元/立方米,环比-0.51%,同比-12.86%。春节复工后液氧价格率先大幅反弹走出底部,基本达到去年同期水平,液氮、液氩价格整体上环比持续提升,与去年同期相比仍有收敛空间,零售液体价格后续超预期表现值得期待。
2025年两会,“两新、两重”为重要发展方向,机床等设备更新值得关注,市场对政策刺激预期升温。人形机器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丝杠、减速器为代表的核心零部件加工工艺带来新的机床需求,如磨床、自动车床、刀塔车床等。
1)电测仪器领域,国产替代政策叠加产品高端化进程是电测仪器行业的长逻辑,当下即便全球范围内需求增速放缓,国内企业增速仍优于海外同行。2024Q4,优利德、普源精电、鼎阳科技单季收入分别增长16.98%、21.82%、6.96%,且显著高于海外龙头是德科技(2024Q4收入增速-1.83%),这主要得益于国产替代+产品高端化迭代。2025Q1,是德科技收入增速3.10%,继过去5个季度负增长之后首次回正,标志着全球范围内电测仪器需求回暖。各家企业费用投放预计已渡过高峰期,在需求回暖的背景下,2025年国内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利润率水平有望改善。
政策与市场合力下我国检测服务行业有望长期保持稳定增长,其中新兴领域需求增长预计高于行业增速。头部企业通过丰富业务线以及全国性布局乃至全球布局具备更强的接单能力以及更高的实验室利用率获得快于行业增速的成长性;同时头部企业积极加强自身管理提质增效,推进精益管理赋能业务发展。我们看好优质检测龙头的长期成长,建议关注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
(1)国内宏观经济波动的风险:机械是典型的中游资本品行业,承上启下,与宏观经济波动紧密关联,如果国内宏观政策出现重大转向,势必会影响机械行业总体需求。
(2)海外市场波动的风险:中国企业出海不可能一帆风顺,未来的征程势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摩擦,是阶段性的小插曲还是新趋势形成,需要审慎判断。
(3)下游扩产没有到达预期的风险:若下业扩产没有到达预期,则相应的设备需求将会下降,会对行业内公司订单、业绩等造成不利影响。
董事总经理,研委会副主任,上海区域总监,高端制造组组长,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法国 EDHEC 商学院金融工程交换生,河海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士,2007.07-2016.12 曾就职于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任机械首席分析师, 2017.01-2019.07 曾就职于方正证券研究所任董事总经理、副所长、机械首席分析师。曾获新财富、金牛、 IAMAC、水晶球、第一财经、 WIND 最佳分析师第一名。2021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机械行业第二名。
机械行业分析师。上海交通大学硕士,2021.4-2023.5曾就职于东北证券研究所,2023年5月加入中信建投证券,专注于机床、机器视觉、复合集流体、注塑机、包装机械等行业的研究。
机械行业分析师。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硕士,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FRM持证人。2021年加入中信建投证券,历任研究发展部建材、机械研究员,当前研究方向为工业气体、仪器仪表、风电设备、轨道交通。
中信建投证券机械行业分析师。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硕士,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士。2022年入职中信建投证券,核心覆盖工程机械、半导体设备等板块。
中信建投证券机械行业分析师。同济大学管理学硕士、工学学士。2022年入职中信建投证券,专注于船舶港机、光伏设备、检测服务等领域的研究。
机械行业分析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硕士,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2022年加入中信建投证券,历任研究发展部建材、机械研究员,当前研究方向为矿山机械、油服、电梯、轨道交通。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周观点:重点推荐顺周期低估值,人形机器人关注T进展和巨头入局》